最近,中山引才行动吸引社会关注。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一组数据,中山新流入就业人员超32万,人口流入增幅排名全省第三。
3月1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中山企业3小时签约清北博士,更引得海归硕士下飞机直投“心动简历”。节后,中山代表团全省“首发”奔赴北大清华,大手笔狂揽人才。与此同时,一条由中山发出的省考暖心短信,在小红书引发刷屏式传播,被考生称为最暖心的“人才情书”。
南粤春风起,百万英才聚。这个春天,从中山“引才方法论”里,我们看到了速度,看到了温情,更看到了诚意。
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与求贤若渴的中山,正发生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
3月29日上午,中山市“百万英才汇南粤”洽谈交流会举办。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高规格
跑出引才最强“加速度”
揽才,中山跑出了最强“加速度”。
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宣布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发出“史上最强求贤令”。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当即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奋力建设创新之城,让中山成为集聚人才的重地。
2月12日,中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梁子财带队赴北京大学开展座谈交流,就深入对接人才招引与校地合作项目等工作,与校方达成一致意向,为后续引才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3月11日,中山迅速组织“引才团”奔赴北京,开展清北专场引才活动。速度有多快?北大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衷心点赞:“中山是年后广东省首个到北大对接人才招引工作的地市。”
3月11日,中山迅速组织“引才团”奔赴北京。
不仅有速度,规格也很高。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作德现场化身“招才官”,用“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真招实策”,诚邀青年人才选择中山。神舞科技、翠亨集团等公司老总更用实际行动说话,带来上百个高薪岗位,现场向人才发offer。
不仅规格高,出手更是精准。3月16日,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中山明阳集团、翠亨集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线上线下参会,提供超4200个岗位广纳人才。当日,仅用3小时,清北博士与中山企业现场签约,当天下午就奔赴中山考察企业。
3月16日,“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举行。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视人才为珍宝”,中山的诚意展露无遗。
看中人才,当场拿下,这就是中山速度。从“全省首发”到“现场签约”,从“主动出击”到“全面服务”,中山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正以“湾区速度”重构引才方程式。
高诚意
城市与人才共生长
揽才,中山奉上一座城市的最大诚意。
中山的诚意,首先体现在人才的生长空间。作为一座制造之城,于中山而言,高端人才要引进,技能人才要壮大,普工素质更要提升。
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如何打通“成长通道”?中山推动270个企业技能等级工种纳入评价,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通用岗位,更“从无到有”,全新开发112项企业技能评价规范,填补48个国家职业标准空白。
在人社部门的推动下,中山已有355家备案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超10万人次通过企业自主认定获得职业技能证书,2.6万名技能人才告别“无标可依、无证可考”的历史。”评价标准跟着产业走,技能证书贴着需求发,这不仅实现了“谁用人,谁评价”,更让岗位需求与个人成长紧密衔接。
引领创新的专技人才,如何打破晋升“天花板”?中山结合风电、医药生物、光电领域优势,成功争取省人社厅下放新能源、生物医药行业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以及工程系列机电专业等副高级职称评审权,贯通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科研人才的评价机制,为产业转型升级积累“人才流量”。
中山的诚意,还体现在薪酬水平与人才素质“同步提升”的制度体系。在打通人才晋升通道的基础上,中山发挥薪酬大数据服务作用,分析产业及市场发展动态,发布对应职业(工种)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引导企业合理提高人才工资待遇,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从工资薪酬来看,2024年,中山新能源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同比增长14.2%,生物医疗工资增幅13.7%,新一代信息技术工资增幅21.1%,智能家电工资增幅9.4%。自2021年以来,中山医药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产业代表性工种工资指导价格中位数均有大幅上涨。
这背后,折射出中山“人才与产业共成长,共享发展红利”的底层逻辑。当流水线上的岗位有了成长坐标系,当老师傅的绝活能兑换成真金白银的职称,城市产业升级就有了最扎实的“人才底座”。
中山拥有全国领先的制造业生态圈。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高潜力
人才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揽才,中山背后是坚实的产业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产业优势本身,也是聚才引才的重要基础。
先看产业生态,中山拥有全国领先的制造业生态圈。从制造门类来看,中山制造业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4个,还培育出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备的产业链条是中山的独特优势。
在中山,创业者下楼转几圈,基本就能凑齐产品的全套装备。诸如神舞科技等初创企业,在中山体验到了“开挂模式”——别人找供应商要跨省,他们找零件就像“下楼取快递”。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完善的产业生态,为中山汇聚人才创造了极佳条件。
再看科创实力,中山已设立近100个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2023年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127亿,研发投入强度首破3.3%,排名全省第五。“一款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宏的一番话,更让全球目光聚焦到中山药企康方生物。奔涌的创新动能,让中山对青年人才吸引力持续攀升,目前中山已拥有各类人才总数突破百万。
目前中山已拥有各类人才总数突破百万。 南方拍客 叶紫潇 供图
三看市场活力,截至2025年2月底,中山经营主体总量超69万户,同比增长6.57%,增速跃居珠三角地级市第一。2024年,中山平均每天新增136位“老板”。这些新生企业求贤若渴,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事实上,“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实施以来,中山已汇集首批高质量岗位2.25万个,涵盖全市“独角兽”、“小巨人”、专精特新等企业,岗位具有高成长性和发展潜力。无论是从事研究的高学历人才,还是偏向实操的技能型人才,都能在中山找到“心动的offer”。
“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实施以来,中山已汇集首批高质量岗位2.25万个。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如今,城市人才竞争的本质,正在从资源博弈升维至生态共创,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背后也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深谙“事业留人”真谛的中山,正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重构大湾区的人才流动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