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搜索: 人才引进 社会保险 创业 培训补贴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2-07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2023年以来,中山人社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人社厅的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树立“争创一流”意识,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全市人社系统工作的主题主线,全力拼经济、保用工、抢人才、促发展,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局面。

  一、2023年工作情况

  (一)全力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坚持高位统筹推动,全面落实省“稳就业16条”,市政府工作报告连续2年将就业服务纳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全省就业工作责任制考核获得优秀档次,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开展“春暖中山·人社有情”专项行动,全省率先出台“用工保障四条”,在全国率先打响“逆向招工”抢人第一枪,获央视、南方日报等央媒省媒全程跟拍报道。组织全省首趟专车专机接返员工,发动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外出对接招工,获人民日报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报道。开展“人社局长千企行”等专项行动,带队上门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新增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72家,开发见习岗位4125个。举办全省首场“公共服务进校园活动”,2次获得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引用报道,中山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0%,有就业意愿的困难高校毕业生100%就业。承办全省首场“稳就业促发展”大型招聘活动,通过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立体多维的宣传矩阵、精准有效的匹配模式、一体衔接的服务链条,把传统招聘活动办成了影响广泛的“嘉年华”。全省率先建成“市-镇-村”三级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整合蜂享驿站、党群服务中心、繁华商圈等载体资源,累计已建成运营24个零工市场和23个就业驿站,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家门口”。创新“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快速发布信息、当日面试到岗等零工招聘服务,累计开展招聘服务超100场,近800家企业发布超5000个岗位,服务零工群体近2万人。

  (二)积极推进人社领域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与深圳人社签订深化深中人社领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14项具体任务在深中通道通车前落地落实。全力推动“港澳青年+中山创业”机制,推动中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香港都会大学开展合作,支持香港持续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推动香港、中山两地创新创业政策协同。深入推进“1+1+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组建中山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推动全市创业孵化基地向港澳青年全面开放。推动人才发展工作立法,推动出台全市首部人才立法《中山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出台,落实中山“人才23条”,新增高技能特聘人才专项评审。承办全省“妈妈岗”就业模式现场会,“妈妈岗”就业模式获全省推广,升级出台“妈妈岗”政策2.0版,累计备案企业460家,备案岗位21039个,实现就业4465人,相关工作经验获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日报(海外版)、央视CGTN国际频道等央媒、省媒关注报道,全网累计报道超800篇次。稳慎推进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印发《中山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细则》,指导全市公立医院开展薪酬水平入轨工作。严格落实第301号省政府令,全市所有主管部门均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公开招聘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2场、提供706个岗位,全年通过公开招聘和人员交流引进硕士634人,博士35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比增加近10%。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成功争取省人社厅下放机电、食品2个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限,向明阳集团下放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限。推动港澳工程建设咨询企业、专业人士在我市开业执业。深入开展“乡村工匠”工程,职称专业范围拓展至11个,累计评选369名乡村工匠系列职称人才,7人获评广东省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专业人才高级职称。

  (三)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力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导市人力资源协会完成换届,开展“全覆盖+常态化”走访服务和“点对点”对口帮扶,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全年营收超34亿元,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增量。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工作推进会议上作经验交流,中山市人力资源产业园获评建省级产业园,入驻机构达72家,实现营收近16.4亿元,税收贡献超6000万元。创新“引才管家”服务,开展“新十大舰队”企业赴高校引才活动,达成就职意向近7000人。承办广东省留创园高水平发展工作现场会,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获评2023年度优秀广东省海智工作站。支持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一批重点制造业企业建设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增至99个。全省率先建立全市技能人才库,举办中山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完成首批“中山工匠”评定,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万多人次,新增高级工及以上完成率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建成中山首个厨师学院,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获评广东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全年新增技能人才超1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4.77%,全市技能人才总量、高技能人才占比排名珠三角地级市第三。深入实施“新八级工”制度,已评聘出全省首批、中山首位首席技师以及6名特级技师。联合23个市直部门联防联控做好全年30场人事考试,投入考务工作人员约7500人次,服务考生超9万名,服务满意率抽样调查均达100%。举办全省地级市首场技师级别的“湾区月圆·岐遇香山”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交流赛大赛。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奖牌数位列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名。

  (五)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积极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城乡居民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563.54万人次。成功争取全省“一件事一次办”试点,联合政数、税务、医保、公积金等部门实现企业职工退休、员工录用、灵活就业等3个“一件事”集成办理,创新设立社保税务业务“一窗联办”线下专窗。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2023年实体卡发放任务完成率、职业技能培训电子券使用率居全省第一,实现人社领域169项业务“全领域用卡”、15项人社补贴发放入卡,并逐步拓展到政务服务、惠民补贴、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等领域。持续推进“湾区社保通”“跨省社保通”“城乡居保镇村通”工程,完成社保电子地图阶段性上线,“量身打造”港澳高频事项服务清单,成为首批省级“社保服务跨省通”服务示范区,建成全省首个“社保服务跨省通”专窗,与贵州省遵义市等8个地区签订“社保服务跨省通”合作协议。接连举办中山市第一届“粤菜师傅”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届“鸽肴”大赛,着力打造“内场技艺比拼+外场集市消费”内外联动的“粤菜师傅”创业集市,中秋国庆期间打造“岐遇国潮”美食集市游园会,累计吸引大湾区市民游客超50万人次,美食集市累计促进居民消费超120万元。

  (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全力落实省“治欠20条”,强化源头治理,每月对各镇街工作情况进行调度并对工作落后的镇街开展约谈,推动国家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增幅逐月下降,从7月份62.77%增幅下降到12月份9.14%的个位数增幅。创新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对照国家平台建设要求全面升级改造现有工资支付监控信息平台,归集农民工工资支付数据超25万条。加强金牌调解组织选树培育,4家基层调解组织因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突出获省通报表扬,1家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获全国通报表扬。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动,向公安移送案件79宗,数量居全省首位。大力推广应用“指尖维权”平台,印制专用二维码张贴在全市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人员的安全帽上,持续畅通群众信访维权渠道,有效分流国办平台接诉压力。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联合多部门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大打击“黑中介”力度,实地核查重点人力资源机构及劳务派遣机构782家次,出动执法人员超1800人次。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全力以赴稳就业。出台优化调整我市稳就业政策措施,继续落实高校毕业生“十大行动”,稳定重点群体就业。加快在全市推进零工载体建设,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深入开展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为涉改企业做好“一对一”跟踪帮扶服务。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抢抓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围绕中山“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组织跨省抢“才”,提前谋划开展重点企业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招引工作。全力做好港澳青年来中山创业创新工作,切实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动社保扩面征缴,大力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配套措施落地,做好社保待遇调整发放工作。深入推进“湾区社保通”“社保服务跨省通”“城乡居保镇村通”三项重点工程,探索社保服务跨省“一网通办”。加强工伤预防宣传,切实提供工伤认定工作规范性。深入推进“一卡通”工作落实落细,强化软硬件环境支撑。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持续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专项整治,全力保障基金运行平稳安全。

  (三)全面加强人才服务。继续加快“人才23条”政策落地,制定出台人才政策配套措施,抓紧落实青年人才奖励金、柔性引才等人才待遇发放。开展综合领域特聘人才、柔性引才评审工作。继续促进人才平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工匠职称评价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事业单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做好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持续深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四)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持续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专项行动,推进镇街劳动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建设,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员“百千万”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强风险预警研判,持续开展基层劳资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建立劳资风险隐患和重点案件双台账,加强指导帮扶督导力度,全力确保劳动关系领域和谐稳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