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山人社系统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树立“争创一流”意识,拼搏进取,奋勇争先,高标准推动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人社领域重点工作提档升级,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局面。
一、2024年主要工作举措
(一)坚持就业优先,千方百计加大就业“力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97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051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3人,实现促进创业10385人,全部高质量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4.08%,有就业意愿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实现100%就业。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实施“稳就业16条”,推动6项惠企政策措施纳入全市2024年“新春暖企18条”政策,支持规上限上企业新招引首次来中山就业员工15344人,发放新招员工补贴710.85万元。开展“春暖中山·人社有情”专项行动,组织全省首趟跨省抢“才”专车、全省首趟返岗专车,相关工作经验获《人民日报》、人社部、南方日报等央媒、省媒关注报道。全省率先出台政策支持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奋斗“百千万工程”,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9亿元。帮助六盘水市19946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全面推进“10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建成南区邮政营业厅标准化就业驿站,全市累计建成24个就业驿站、28个零工市场(服务点),服务人员近6.8万人次。全市共组织举办招聘活动395场,发布岗位需求48万人次。建立一支超130人的用工保障首席服务专员队伍,服务重点企业1749家次。
(二)坚持积极探索,广泛激发改革创新“温度”。全面推广2.0版“妈妈岗”就业模式,妈妈岗”备案企业534家,备案岗位24823个,实现就业5615人,“妈妈岗”荣获第三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全国赛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二等奖、广东省公共就业服务专项竞赛就业服务项目奖一等奖,相关工作经验获《焦点访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央媒、省媒关注报道。在中山市、镇、社区三级各建设1个“粤澳社保一窗通”(中山专窗),提供广东省70项社会保险服务、澳门22项社会保障服务,是全国首个地级市与澳门两地联合开设的社保公共服务专窗。香港都会大学与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成功签署合作备忘录,将我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服务延伸到港澳高校。成功争取省厅授予我市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获省人社厅批准开展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实现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从0到1”的重大突破。春节、五一期间,打造“粤菜师傅”精品美食展销活动,赋能文旅产业,成为中山拉动节假日消费的新“爆点”。深中两地联手打造“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鸽宴”,成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山递出一张全新的世界级美食名片,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广东发布等央媒、省媒广泛关注报道,阅读量破百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三)坚持正向发力,确保人事人才工作“高度”。深入实施“中山英才计划”,新培养引进硕士、博士及高级职称青年后备人才1349人,全市高层次人才达7148人。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6422人,专技人才总量20.58万人。新增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12家,全年发放各类人才补贴3559万元,惠及人才8250人次。全年跟踪服务中山市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5家,营收额同比增速10%。全力保障人才安居、入学、医疗、入户资格等“一站式”服务措施,3批次人才房315套顺利启动申请运营,全市形成人才10分钟可达的服务圈。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金一银一铜”,奖牌数位于全省前列。稳慎推进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我市28家公立医院均已完成入轨工作。顺利组织各类人事考试25场,服务考生约超6.5万名,考生满意率达100%。新设两所民办技工学校,形成“1+5”技工院校发展格局。创新开展中山市产教评链主单位评选,推荐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覆盖链员单位超50家。2024年我市新增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1297人次,其中技师以及上新增人数创历史新高,新增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6名,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2.69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89.2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36.73%,筑牢产业技能根基。
(四)坚持社保惠民,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广度”。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4.28万人、194.31万人、170.39万人,基金累计结余562亿元。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上线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中台”系统,为城乡居民困难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深入推进新业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满足新就业形态人员快速理赔诉求,经办效率处在全省前列。顺利完成单位缴费比例调整平稳过渡工作,个人养老金准备工作得到省厅肯定。我市灵活就业等特定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0.4万人,参保人数居全省前列。全力落实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线上办理时限最多缩短47个工作日;线下最少30分钟办结税务、社保和医保3部门的退休关联业务,每年惠及超过4万名企业退休职工。高标准推进社保领域专项整治“三个一”示范创建工作,紧扣近年5个险种要情,锁定高风险业务环节,加强各类业务全链条、全方位、全流程风险防控。累计完成排查疑点数据58594条,筛查高风险疑点数据1454条,查处欺诈骗保案件9宗,涉及金额385.66万元,在今年全省社保基金履职评价考核通报中,全省排名第一。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试点城市,工伤医疗费用联网直接结算率位列全省第一。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打造“10分钟社保服务圈”,成功创建全国首个“跨省社保服务一张网”,一举打通跨省多地市社保服务互通互认渠道。全市现已建设合作银行网点398个、镇(街)网点29 个、村(居)网点290 个,有79个村居网点实现职保经办,3家合作银行开展“柜台办”试点工作,实现镇村平台和合作银行覆盖率达 100% 。
(五)坚持标本兼治,打造劳动关系和谐“深度”。开展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推进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新增133家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深化开展深中两地劳动人事仲裁合作,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资源共享、仲裁员互聘和协同办案工作机制。开展“深调研·千企行·纾民困”专项行动,由局领导班子、市(部)管干部、四级调研员“一组一镇”挂点镇街,采取超常规措施,将基层人社巡查事项融入镇街综合网格,进一步提升源头治理欠薪成效。全省首创劳动关系审核前置,筑牢建筑行业社保资格防护堤坝。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劳动监察机构检查用人单位1.08万家次,为7048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超9992万元,在2023年全省保障农民工资支付工作考核获A等次。创新开展的“欠薪找我、人社有情”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治欠冬季行动,创新建立“欠薪找我”机制,将原掌上维权平台全面升级为3.0版“欠薪找我”平台,专码专用,办理时限全面提速。在市人社局信访大厅专门设立“欠薪找我服务专窗”,建立“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欠薪找我”服务模式。发挥打击恶意欠薪的“两法衔接”机制作用,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73宗。圆满完成特别防护期信访安全保障任务,获得省厅书面表扬。
二、2025年工作安排
(一)围绕“稳就业”要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积极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探索建立深中创新创业长效对接交流机制,完善粤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机制,构建“1+1+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持续巩固“10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成效,推动全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百千万工程”,提升“妈妈岗”转岗适岗和竞争能力,继续落实就业服务专员制度,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
(二)围绕“强支撑”部署,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优化综合领域特聘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拓展职称评价领域,推动重点产业龙头民营企业自主职称评审。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大舰队”产业集群重点企业招才引智。持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评生态链建设,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探索组建市级技工教育集团(联盟)。打造技能大师工作室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全力完成技能人才总量超9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超40%的目标任务。
(三)围绕“惠民生”目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抓紧抓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全力做好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市落地工作。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和扩围工作,落实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政策。优化“高效办成退休一件事”,持续推进“湾区社保通”“社保服务跨省通”“社保镇村通”工程,提高社保经办服务效率。规范优化工伤康复流程,探索建立绿色通道劳鉴制度,持续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专项整治,全力保障基金运行平稳安全。
(四)围绕“保稳定”任务,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效能。健全源头治欠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强化欠薪风险隐患摸排和监控预警,推进基层人社巡查事项融入镇街综合网格工作。进一步加大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力度,简化优化劳动争议调解流程,探索“调援裁诉”衔接机制,持续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行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落实仲裁案件繁简分流和分类处置,继续推行要素式办案,缩短庭审时间和办案时限,切实营造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