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搜索: 人才引进 社会保险 创业 培训补贴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长期规划
2021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工作情况及202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2-02-08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2021年,全市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深化改革、实践创新,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考验,工作亮点纷呈、成绩成效显著,人社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

  一、聚焦“政治引领”,全力打造人社党建工作品牌。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围绕“提升攻坚力、建功新征程”党建主题,2次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完成17个党支部换届,在“5·21”“7·22”两次疫情突袭中彰显人社担当。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局党组专题研究6次、召开专题推进会8次,细化58项学习任务清单,开展专题宣讲5次、各类学习512余场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两项工作入选省十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服务超47万人次;“体悟·创新·优服务”活动项目成果转化率达98%,14篇次典型案例被省、市推广。《党建引领“沉浸式”体验模式打造粤港澳青年“通融共促”的“心”家园》项目获得省第九届“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二等奖,全省第十。

  二、聚焦“六稳”“六保”,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51%,城镇新增就业5.73万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落实“促进就业九条”3.0版、“惠企减负十条”,加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发放就业创业政策性补贴66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94亿元。开展“就”在中山专项活动,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推出一批“妈妈岗”“公益岗”。火炬开发区六和社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走访26家外省市职业技工院校,签订劳务合作协议39份,建立劳务工作站12个,引进技能人才1.49万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三、聚焦“民生福祉”,完善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累计参保554.79万人次,基金历年累计结余545亿元,社保基金运行稳定。第三代社会保障卡成功制作287.37万张、制卡率为99.57%。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8类特定人员单项参加工伤保险3.66万人,灵活就业人员参保19.47万人。提前13个月完成职业年金做实工作、排名全省第一。精准推动“湾区社保服务通”,顺利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工伤保险门诊和住院医疗联网结算。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整改数据905.65万条,整改率达99.86%、居全省第一。公开选聘首批14名市社会保险义务监督员。

  四、聚焦“民生实事”,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将“粤菜师傅”纳入“促进就业九条”3.0版,成功争取省厅调剂专项资金6000万元,451家企业、129名技能人才获得10.5亿元“三项工程”专属贷款。开展技能培训15万人次,惠及企业超1.8万家,带动高质量就业创业超30万人次。25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全面投入使用,家政企业数量、家政从业人数实现双增长。深入开展“百万产业工人”培训行动,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9万多人次、发放补贴近5亿元。企业新型学徒制备案3903人。发放职业培训券3.3万张,用券率居全省第2。企业技能人才服务站增至91家,市技师学院成功申报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中山市德成技工学校成为近5年全省第一所新设民办技工学校。开展三项工程竞赛元年活动,2021年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85人次,新增全国技术能手1人、南粤技术能手3人、广东省技术能手12人。9月份在全国首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为广东省斩获唯一金牌(全国仅22枚);12月初在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上荣获2金6银7铜9优胜,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列地级城市第1。将三项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建成六盘水“南粤家政”培训就业输出基地,接收49名六盘水学生到市技师学院学习。全市首建8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开展乡村工匠培训1.76万人次,124名花木工匠、黄圃腊味制作工匠获得相应职称。完成农村电商培训1151人次,认定农村电商示范站37家。

  五、聚焦“人才强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本科毕业生落户津贴、青年人才奖励金等人才政策相继落地,发放各类人才补贴7403万元。出台留创园管理办法,新增入孵企业10家。加大博士博士后支持力度,出台系列管理办法,新增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省博士工作站5家。完善柔性引才评价体系,实施企业举荐人才制,认、评定高层次人才837人,新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短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创新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方式。新设物联网、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评审委员会。新增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55家,同比增长40.7%。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144家企业、8所职业(技工)院校、8家社会评价组织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发放技能等级证书4.3万本。今年新增技能人才8.2万人,技能人才总量增加至55.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六、聚焦“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年接收信访事项3547件、同比减少38%;办理劳动争议案件8843宗,调撤率60.14%,法定期限结案率99.97%,累计结案率99.34%。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排名全省第6、首次进入全省A级行列。组织劳动用工专项执法、超时加班集中排查等专项行动14次,被授予“2021年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表扬单位”。坚持欠薪行为预防、化解两手抓,完成全市工资支付监控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全年检查用人单位1.18万家次,为2.18万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1.93亿元,化解国务院根治欠薪平台转办线索3447条。联合成立市劳动人事争议三方联合调解中心,指导镇街仲裁庭组建专职调解“小分队”,推行调解“三分享”联络机制、“三步调解法”,成功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65万宗。联合东莞、佛山、广州南沙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等在全国率先建立劳动争议仲裁RC5区域合作机制,全省首推“指尖维权”线上平台。

  七、聚焦“营商环境”,扎实推进行风建设“一号工程”。深入实施“联镇安商”行动,六组基层服务组每周至少2天深入镇街、厂企,用心用情服务3000多家企业、1.48万多人次,荣获中山市稳企安商十佳案例。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智慧人社”建设,170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全流程网办”达92.4%,自建业务系统100%实现电子证照使用和签发。新增“秒批秒办”事项29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事项59项。深入推进“社保服务进银行”,184个银行“社保服务点”遍布23个镇街。首创“社保服务进村(社区)”,278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跨部门业务“一站式”服务。广泛开展业务技能比武,连续3年入围全省比武练兵总决赛,2021年总分排名全省第三,市社保基金局综合大厅被授予“广东省青年文明号标兵号”。

  与此同时,法治人社、信息宣传、财务管理、规划统计、保密档案、对外交流、考试鉴定、工伤康复、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总体而言,2021年全市人社事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八、2022年工作计划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始终坚持就业优先,围绕稳定和扩大就业想办法、出实招。继续落实“促进就业九条”等系列减负稳岗政策,巩固市场主体岗位供给,让惠企政策和资金“找企业”,快速有效释放政策红利。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精准帮扶、送“岗”上门,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家庭毕业生尽早就业。创新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挖潜岗位,最大限度提升招聘招录规模,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高质量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1+1+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投身大湾区建设。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推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优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二)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抓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聚焦新业态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推动放开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夯实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成果,落实新一轮失业保险扩围稳岗政策,持续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继续完善并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大力拓展社会保障卡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探索推动大湾区重点城市间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不断扩大“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事项范围。落实港澳人员在内地参保政策,细化港澳居民参保指引。积极对接港澳社会保障,支持港澳同胞改善民生福祉。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完善基于数据分析的经办预警机制,构建“人防”“技防”并重的综合防护体系。

  (三)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激励机制。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提升人才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倍增计划和人才服务提质行动,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动和聪明才智在中山本土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以吸引“高精尖缺”人才为导向,调整人才层次政策,重构人才评价和服务待遇体系。落实“技能中国”行动部署,抓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等工作落地落实。紧扣中山产业需求,持续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推动中山技师学院高质量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走出“产-教-才”融合特色办学的新路子。做优人才平台载体。加快建设中山国际人才港、中山留创园,完善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市场化机制,更大力度引进海内外博士博士后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完善技能竞赛体系,办好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以根治欠薪保障公平,建立完善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法治保障。推动人社领域网格化建设融入市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压实属地化解责任。探索完善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机制,加快补齐新业态人员权益保障短板。继续深化动争议仲裁区域合作(RC5)机制,全力推动“家门口”式仲裁。开展港澳籍仲裁员、调解员聘任规范化建设,探索打造与港澳国际接轨的劳动争议速调快裁服务模式。全力保障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健全治欠保支长效机制和劳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广应用“指尖维权”,加快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和历史积案,做好劳动纠纷就地化解维稳工作,严防发生冲击底线的极端事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