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搜索: 人才引进 社会保险 创业 培训补贴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结果公开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158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6-28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符莎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建议》(建议第2024158号)收悉,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代表对我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的关注与支持。你们提出的加大对生态企业培育辅导、做优做强技工教育、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建议非常符合我市产教评生态链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对加快提升精准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有很大帮助,我们全部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逐一落实。

  一、关于“加大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企业培训过程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持续对生态企业开展针对性培育辅导,保障技能生态链建设”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活用政策,汇聚合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围绕“百日攻坚”行动,一企一团队,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服务。收到省厅《关于开展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的通知》后,我市针对首批2家产教评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味鲜”)、中山市创世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世纪”),组建一对一产教评辅导交流群,成员包括我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市人力资源考试院负责产教评工作人员、企业方负责跟进产教评人事主管与干事、合作院校的专业老师。紧紧围绕“三方九出八共”模式为两家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专业性强的产教评建设服务。其中美味鲜在培育期内已备案一期农产品食品检验员(高级工)学徒培训班;已指导创世纪按照“一链一案”制定自主评价方案和开发试题,并在积极推进技培生学徒制培训工作。

  (二)总结经验,指导第二批产教评链主企业落地开花。结合首批产教评生态链链主企业培育情况,先后印发《关于推荐中山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后备链主企业的通知》《关于推荐企业申报中山市‘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的通知》提前储备广东省第二批产教评生态链链主培训单位。一是广泛宣传,调动企业积极性。我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市人力资源考试院、市技师学院组建专家宣介团队,赴有需求的多个镇街“面对面”对多家企业开展产教评政策宣讲,解读技能生态链学生学徒制、技培生学徒制、自主评价等政策,现场解答企业对于产教评政策的理解与实施疑点,对政策实施关键点做业务指导,让全市重点企业加入产教评建设蔚然成风。二是服务保障,推动高质认定。深入意向申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企业开展“点对点”政策宣讲,摸清每个企业意愿和需求,疏通企业政策理解执行堵点。在此基础上,召开材料申报指导交流会议,面向镇街人社分局、意向申报企业、合作院校,以申报材料为依托,详细阐述理清产教评政策申报堵点、理解难点,确保“服务人员高质量专业性+企业实施人员高理解透彻度”,为后期产教评政策在中山落地夯实基础。三是搭建梯产教评生态链中山梯队。结合中山实际,重点面向新“十大舰队”中的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等产业及“专精特新”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市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认定,评选认定中山市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培育单位23家、后备链主单位12家,推荐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11家企业申报省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其中明阳、联合光电、中荣、中智及铁塔中山分公司进入省第二批链主培育单位公示名单。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已入选单位的培育工作并进一步扩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规模,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汇聚产业链内产、教、评、用等资源,形成政、企、校共商共建共享的技能生态新机制和“雁阵”发展格局,筑牢产业技能根基。

  (三)多方调研,储备产教评建设“金点子”。主动出击、多方调研,为我市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储备经验。了解熟悉全省产建评生态链建设动态,提前联系优秀企业吸取经验,分别组团到润建股份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等首批产教评链主培育单位及合作单位调研考察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情况,总结其在推进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交流合作以及投入机制等方面的适宜可复制的优秀做法,探索形成我市可复制、可推广的“金点子”。近期计划召开中山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推进会。

  (四)探索创新,尝试高质量就业新模式。依托产教评生态链建设契机,以龙头企业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真实岗位需求为引领,按照“岗位+培养”模式,通过“就在中山-技能提升集训营”,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提供技能培训,从供需两端着手,探索解决“产业适配缺技能人才,人才缺优质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中山模式,建立“政-校-企”一体化技能人才全周期服务平台,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引、培、用、留”生态体系。

  二、关于“做优做强技工教育,使技工院校成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生学徒培养的人才输出主阵地”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推动技工教育强基培优。目前中山已形成“1+3”办学体系,即1所公办技师学院和3所民办技工院校。4所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共20327人,每年培育毕业生约5000人。

  (一)合理布局,扶持民办技工学校发展。支持市工贸技工学校成功申办高级技工学校,并获评示范性技工院校;2021年、2022年市德成技工学校(火炬)、市实验技工学校(神湾)获批设立招生,目前新申请设立的中山市华伟技工学校(南区)、中山市科技技工学校(三角)已完成专家评审,正在走流程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民办技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

  (二)提质扩容,支持中山市技师学院做优做强。中山市技师学院创建于1980年,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项目集训基地、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广东省第一批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优势得天独厚。继续促进技师学院学院提质扩容,新建综合实训基地,投资总额达4.8亿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综合实训基地完成立项并成功申报国家专项债,积极建设中。  

  (三)对接产业,实行学科专业快速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引导技工院校围绕中山“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两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及时更新专业课程和内容,帮助学生成长为市场最需要的人才。目前,全市技工院校已开设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专业,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约4000-5000人。鼓励各技工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及特色专业,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专业。

  (四)营造环境,助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规范技工院校办学。印发实施技工院校招生和学籍管理以及规范办学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举一反三、有点到面、有主有次排查技工院校办学情况,力求在规范中发展,发展中规范。二是筑牢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全力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以技工院校为载体,培养更多与制造业相关、“三项工程”类别中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研发、生产、技术改进等生产一线,助力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持续营造的软硬环境。推动中山人才23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向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倾斜,通过政府社会的“外力加持”和技工院校的“硬核提升”,促进技工教育大发展。

  三、关于“技工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聚焦产教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广东技工”高质量发展。

  (一)寻求产教深度融合点,赋能中山“湾区光谷”产业建设。光学光电产业是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之一。近年来,中山不断加大对光电光学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湾区光谷”战略规划。4月下旬,中山市技师学院院领导带队,集中地毯式走访福源(中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鼎光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依瓦搭光学有限公司、中山北方晶华精密光学有限公司、众盈光学有限公司、广东弘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中山市光电企业,精心寻求产教深度融合点,遴选优质实习岗位,洽谈针对光电产业链的光电订单班,宣讲“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政策与做法,赋能中山“湾区光谷”产业建设。已经成立2个50多人的光电产业准学生学徒制订单班,1个16人的“就在中山-技能提升集训营”联合光电(光学镜头装配调试工)技培生学徒制班,为光电企业培养输送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加速人才培养、降低用工企业的选聘难度与成本,深化该产业链与职业教育人才链、专业链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将扩大服务范围,对接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打造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中、优势共享、相互支撑。

  (二)产教融合互融共生,校企合作双向赋能。中山市技师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与中山市东区人民政府、火炬开发区人民政府共建“产教评”联盟实践基地,与中国电信、比亚迪等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150多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政-校-行-企”联动的产教联盟。以“一站、两室、N中心(基地)”为平台,在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电子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开展学徒制等人才培养,形成了如“力劲”数控技术储备干部订单班、展晖订单班、新益昌订单班、中国电信订单班、凌臣订单班、沐浴房协议订单班、泰钢合金订单班、德马汽车订单班、爱美泰订单班等15个400多人订单班,形成“基于产教联盟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办学规模适合市场需求,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衔接,人才培养层次规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高水平技师学院。

  (三)拓宽技能人才服务面,打通技能培养“最后一公里”。结合产业集群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以“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为抓手,助力产业经济稳健发展。一是坚持高端带动,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加强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对接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特聘人才,给予子女入学等优待政策,并推荐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二是突出融合破题,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结合产业发展,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联合体,共同培养急需技能人才。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美迪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与特种设备行业相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建“特种设备数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联合工业园区和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协同育人,为我市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等7个国家产业基地建立产业学院,建成工信部专精特新各类产业学院6个。秉足专业性与产业资源,让人才与产业实现“双向奔赴、双向融合”,为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

  未来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接下来,将紧抓深中通道开通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夯实高技能人才基础,推动产教”技能生态链建设,构建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以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产业链现代化注入全新动能,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学徒制培养人才输出主阵地,向湾图强、向高而攀,有力破解企业用人之困、院校学生就业之困、青年学技能之困,为再造一个新中山培养更多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产业“新工匠”。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21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