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搜索: 人才引进 社会保险 创业 培训补贴 技能鉴定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结果公开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25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06-28  信息来源:本网 
分享:

张立波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打造中山特色新时代产业工人成长沃土,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储蓄人才的建议》(提案第133251号)收悉,经综合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和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意见,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中山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支持与关注,建议提出的加快出台政策措施、加力做好优势项目、加速营造社会氛围、加紧实施职业教育改革、维护产业工人权益等相关建议符合中山实际,具有指导意义,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充裕的、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助力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有很大帮助,我们全部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逐一落实到位。

  一、关于“加快出台政策措施,抓紧时间补齐短板”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完善政策措施,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出台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一是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中山市“广东技工”工程实施方案》(中山办发〔2020〕5号),提出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选拔评价机制、强化激励、扶持就业等方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二是2021年印发《中山市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十四五”期间通过外引内培六项行动、提质增值四项服务持续推进我市技能人才倍增。截至2024年3月底,中山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超78.6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5.16%,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任务。近期国家、省先后出台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我市正在加快出台行动方案,进一步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提高。

  (二)加强产业工人保障体系建设。“人才23条”专项措施人才入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安居保障等高层次人才服务措施均覆盖产业工人。一是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出台《中山市人才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最高可申请入住建筑面积90平方米人才房,租金补贴按人才房租金标准50%享受,最长2年”;此外“获评市首席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公积金贷款可获得上浮5倍的贷款额度”“高级技师可获得上浮30%的贷款额度。技师可获得上浮20%的贷款额度”。二是加强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全面实施人才子女入学优待,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新生入读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享受教育政策优待生待遇。三是加强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全面优化人才医疗服务,每年为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免费提供2次专家特诊服务。设立人才门诊服务专窗或绿色通道,为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提供专人导诊服务。四是实施交通优惠。为全市各类技能人才提供乘坐公交车费用减半优待,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关于“加力做好优势项目,持之以恒打造品牌”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持续搭建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形成政府搭台、行业唱戏、企业参与、社会关注的积极效应。

  (一)实现竞赛规范化管理。在2019年出台的《中山市职业技工院校技能竞赛奖励办法(试行)》基础上,2023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印发《中山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竞赛投入保障机制,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二)高质量开展竞赛活动。一是积极策划、创新举办各项有主题、有质量、有影响力的“三项工程”精品活动。2023年全年共举办13场全市性“三项工程”主题活动。圆满完成中山市第一届“粤菜师傅”创新创业大赛;牵头策划开展“2023年香山美食文化推广活动”,推动多项子活动有序实施,包括7月底中山市第二届“鸽肴”大赛、国庆期间“湾区月圆·岐遇香山”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交流赛等,持续擦亮中山“中国粤菜名城”品牌。持续举办中山市职业技能大赛,前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产生高级工2400多人、中山市技术能手200多人;积极组织参加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取得4金5银8铜18优胜的优异成绩,金牌数、奖牌数位列全省地级市第一名;全力以赴选派专家及选手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1银1优胜的成绩。二是加强劳动竞赛体系建设。创新建立“5+3+3”引领性劳动竞赛体系,以先进制造、重点领域、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和新业态为5大方向,香山工匠杯竞赛、安康杯竞赛和五小竞赛为3大类别,市、镇、基层级为3级体系,构建纵向贯通和横向衔接的大竞赛体系。主办省花木工匠竞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第三届职业技能竞赛,中山市12名选手组成中山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三,“电商直播”个人奖一等奖等10个奖项,取得历届最好成绩;通过举办“香山工匠杯”“五小”技能大赛130多场(历年最高),累计培训7.4万人次,服务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通过以赛促练,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关于“加速营造社会氛围,浓墨重彩宣传推广”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多部门、多渠道加强宣传推广,营造重视、关心、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

  (一)加强社会整体氛围营造。产业工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发动产业工人申报政工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积极推荐优秀产业工人参评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先进典型,精心组织媒体开展立体宣传报道,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期间,利用户外电子屏、地标建筑开展“亮灯”活动,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动态,形成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壮大的调研报告,获得中国政研会推广宣传。

  (二)强化优秀高技能人才选拔宣传。持之以恒做大做好“中山工匠”评选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遴选评定“市十大工匠”17人、“市首席技师”58人、“市技能之星”144人,并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计划设立“中山工匠日”,组织实施技能人才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介宣传高技能人才政策,提高政策影响力,做好政策兑现落实工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点亮技能之光”系列活动,拍摄“技能大咖来打call”“技能献礼 强国有我”等系列宣传片,挖掘报道“00后”小将勇夺省职业技能大赛金牌、“90后”金牌家政培训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梁嘉伟等技能人才故事,得到“学习强国”平台、“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多次转载,让崇尚技能成为社会风尚。

  (三)推进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一是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各职业(技工)院校依托公众号、视频号、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学成绩、招生,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塑造“人人可成才”“行行出状元”的观念。2023年,我市承办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在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进行报道。二是积极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成效,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2024年,我市将进一步宣传推广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典型经验和技能成才的典型人物群像。

  四、关于“维护产业工人权益,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完善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感。

  (一)做好产业工人薪酬分配工作。为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我市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定期公布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我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2021年12月1日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由1720元/月调整为1900元/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指导企业合理确定人工成本水平,建立合理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技能等级与待遇相匹配的技能人才梯队,实现企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待遇提升的同频共振,目前全市325家备案企业开展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技能等级认定,并制定相应等级的工资绩效、一次性奖补、晋升评优等激励机制。近几年,我市每年都公布年度中山市部分职位(工种)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价位包含学历高低、技能高低、工龄长短等各种条件对应的高、中、低工资指导价位,为市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参考。

  (二)发挥集体协商实效。我市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制度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企业和职工的实际情况,以多形式多层级沟通协商机制为重点,不断提升集体协商实效。一是联合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下发春季要约通知,明确要约对象、要约重点和程序,聚焦职工普遍关心的就业保障、工资分配、安全卫生、女职工特殊保护、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重点问题,指导开展集体协商。2023年全市各级工会累计共发出要约1284份(其中百人以上企业229份),收到应约922份(其中百人以上企业179份),涉及88381名职工(涉及百人以上职工58159人),切实推进劳资双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是推动企业建立多形式多层级劳资沟通协商机制,2023年推动909家重点企建立沟通机制。强化集体协商推广宣传,举行集体协商推广会,选树集体协商典型,编成《中山市工会劳资沟通协商典型案例汇编》,为集体协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切实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通过中山人社门户网站、公众号、12333人社热线、抖音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向社会加强法治宣传,主动上门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政策和办事的指导指引服务,促进企业自觉规范用工和劳动者理性维权。充分运用信息系统,健全网上流转、网下办理的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开通“指尖维权”平台,使网络成为群众维权的主渠道,全力疏导化解情绪,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苗头阶段。完善打击恶意欠薪的“两法衔接”机制,对恶意欠薪符合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置,发挥人社、公安、检察三部门联动办案机制的作用,切实加大欠薪逃匿打击力度。充分发挥调解、仲裁、信访“三驾马车”作用,探索建立“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信访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劳资纠纷案件发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提升快速化解劳资纠纷工作效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关于“加紧实施职业教育改革,极致发挥教育作用”的建议

  接收采纳该建议。做大做强职业教育,使职业(技工)院校成为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主阵地。

  (一)开展早期职业素养教育。印发《关于中山市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场所)认定工作,全面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截至目前,共认定中山市咀香园饼文化博览馆等31家单位为第一批中山市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其中,包括我市六所中职学校。市教育体育局启用“中山市劳动教育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为劳动系统),构筑了学校与基地之间的“选课评课”沟通桥梁。目前我市6所中职学校共有近40门课程在劳动系统中备案,并成为广受中小学校欢迎的课程。此外邀请劳模、工匠(首席技师)等开展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正确的职业观。

  (二)做深做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是落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我市2023年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我市职业院校联合当地产业园区、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等向省申报了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5个产教联合共同体、9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联合实践中心。通过联合体建设,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二是完善产教融合交流合作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工作实体化运行机构,定期研究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有关事项。完善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和职业院校学生信息库,定时发布企业近期用工需求、长期招聘计划和职业院校学生数量、专业、就业意愿等信息。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建立企业短期用工供求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实时对接共享。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联盟作用,推进高校、行业、龙头企业等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搭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的综合平台。三是实行技工院校学科专业快速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引导我市技工院校围绕“4+6”产业集群舰队和中山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优化,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加充分就业为导向,强化产业技能人才的供给侧支撑。目前,全市技工院校已开设大数据、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多个新兴专业,每年培育高技能人才约4000-5000人,累计培育产业工人超10万人。四是统筹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市高度重视加大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拓展资金支持渠道。2024年,市镇两级财政共同发力,围绕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安排14.1亿元,较上年增长2.72%,为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财力支持;安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1213.8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

  (三)强化“数字工匠”培训。中山工会赋能镇街总工会持续以培育“数字工匠”为核心抓手,联合有关部门、职业(技工)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同时,完善和深化“六个支撑”,如开发针对性与适用性较强、一企一策的“菜单式”优质培训课程,以“点餐式”模式,将优质课程“送课到企”;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具有通用性和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训、训赛结合;今年继续投入不少于150万元资金开设数字化技能+学历提升班;为职工提供技能补贴等,形成富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创新模式,为中山高质量发展贡献职工的智慧与力量。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6月25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