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等代表:
《关于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劳务用工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建议第2025040号)收悉。经研究,综合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总工会意见,现答复如下:
建议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我市制造业用工情况,从增加激励政策、规范劳务市场、提升劳动素质、保障合法权益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优化制造业劳务用工服务体系有积极作用,我们赞同支持。近年来,我市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产业转型升级和订单转移影响,用工需求有所变化,而在新兴制造业领域,呈现对高技能产业工人的需求增加等结构性问题。面临上述问题,我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一、关于“增加激励政策”的建议
吸收采纳。一是优化惠企政策体系。自2022年起,我市分别出台《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山市2022年新春暖企九条的通知》《关于印发2023年中山市用工保障四条的通知》《关于落实做好2024年新春暖企六条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印发2025年中山人社稳岗六条的通知》等文件,连续4年在岁末年初研究出台针对企业节后用工保障措施。通过新招员工奖励补贴、“点对点”接返员工租车补贴、“以工引工”奖励、零工市场(就业驿站)一次性运营补助、引进技能人才补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发放新招员工新春礼包、优化招工服务、提升职业技能、支持各镇街举办就业创业主题活动,到企业开展政策宣讲,为企业送政策、送资金、送活动,解决企业年初用工诉求,助力企业实现“开门红”。自2022年政策实施以来,由人社部门发放的相关补贴达3525.7万元,惠及6607家企业、44万人,新招员工5.2万人。
二是强化教育资源配置。市教育体育局严格按《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粤府办〔2017〕67号)要求执行,每千人规划人口配建幼儿园学位数不低于40座。现阶段,我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53.49%,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85.36%,已有幼儿园学位数约15万个,实际在园幼儿数13.5万人,学位总数充足,可满足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入读幼儿园的需求。为保障非中山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我市持续致力于构建多维度的非户籍人员子女入学机制。目前,非中山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可通过入户、积分入学等方式,获得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也可选择凭法定监护人在本市持有的有效居住证,申请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
二、关于“规范劳务市场”的建议
吸收采纳。我市不断加强劳务市场规范管理。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2024年市人社局印发《中山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见(2024-2025年)》《中山市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实施“1+1”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工程,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借鉴学习佛山、重庆等地市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建设先进优秀经验,正草拟《中山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法》配套文件修订稿,下步印发实施以宏观布局行业发展方向。
二是实施劳务市场差异化管理。市市场监管局依托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的分类结果,在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工作任务时,结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动态提高劳务市场相关经营主体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强对劳务市场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
三是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市场监管局、税务局、商务局,制定劳务派遣机构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计划,落实跨部门联合抽查监管工作。今年上半年,通过中山市商事监管平台随机抽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5家、劳务派遣机构30家,检查依法开展业务情况,并通过系统平台公示检查结果,促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依法守法经营。对利用微信公众号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主体开展专项排查,排查10个微信公众号主体,清退未经许可通过从事职业中介的微信公众号主体1个。同时,于4月18日至7月31日开展2025年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对劳务派遣违法行为、非法职业中介活动、以职业中介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进行集中整治,目前行动仍在持续开展。
三、关于“提升劳动素质”的建议
吸收采纳。
(一)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市技工教育已形成“1+5”办学格局(1所公办技师学院和5所民办技工学校),持续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一是对接产业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我市技工院校积极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开发、完善紧贴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及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市技工院校共设62个专业,今年指导多所技工院校新设无人机应用技术、新媒体运营、数字媒体艺术等10个专业,同步精简社会需求少、招生效果差的14个专业。二是深化产教协同育人,赋能产业发展。对接市新时代“十大舰队”产业集群,与比亚迪电子等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市技师学院已建成“两核引领,多点联动”的智能制造等7大品牌专业群发展布局,与147家企业联合打造智能控制与智能家电产业、“湾区光谷”光电产业等8个产教联盟,创新“校内校外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民办技工院校深化专业资源与特色产业的对接,工贸高级技工学校与板芙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联合打造“园区-院校-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与联合光电等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覆盖智能装备调试、精密检测等领域;德成技工学校将企业引入校园,共建机器人安装调试、新能源汽车维修、电商直播等实训基地。将企业员工的招聘和培训前置到技工院校中,节约员工培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推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企业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高效对接,实现“入校即入企”,为我市产业发展转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二)夯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为总纲,锻造技能人才大军。2025年上半年我市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1.41万人,技能人才总量累计达92.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4.19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7%。二是以就业为导向,精准对接用工需求,提升劳动者素质。一方面,以技能促进就业增收为目标,大力推广“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推荐”服务模式。聚焦企业岗位需求、镇街产业特色及就业重点群体培训意愿,推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制培训,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全链条服务体系。2025年积极推进第二批项目制培训,已确定15个承训机构承训37个培训项目,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电工、印刷操作员等我市紧缺工种,计划培训人数3570人。另一方面,面向企业职工,加大“产业新工匠”培养力度。支持协助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升级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数字化技能培训,助力中山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25年上半年累计培育产业“新工匠”628名。三是面向重点产业,谋划技能生态链建设。结合中山实际,重点面向新“十大舰队”中的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等产业集群,我市评选认定23家市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并推荐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省级链主单位。通过实地走访省链主培育单位,建立一对一辅导群实时指导生态链企业推进新学徒培训、制定生态链评价方案、开发试题。2025年上半年,推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纳入省首批重点培育链主企业;指导2家省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明阳、中智)备案学徒制培训70人次;对11家企业发放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330人次197.46万元。四是加强载体建设,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荐指导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申报并成功获评2024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区域内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新增评审认定中山市实验技工学校为我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三)在职业教育上持续发力。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年来,中山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投入3200万元打造12个专业群和15个紧缺专业,投入超22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完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也为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格局,推动产教从“松散合作”迈向“一体融合”。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共同体,与超300家企业深度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电信、比亚迪等160家龙头企业共建16个产学研工作室与生产实训车间,形成“入校即入企”的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模式,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使教学标准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同时,通过“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让龙头企业出岗位、出师傅,院校出资源、育人才,政府搭平台、给支持,共同锻造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产业工匠队伍。
四、关于“保障合法权益”的建议
吸收采纳。一是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2025年上半年检查制造业企业2791户,涉及劳动者55529人,立案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案件50宗,审查规范规章制度及劳动用工台账255起,责令补签劳动合同70人,为4172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3927.87万元。核处涉制造业企业欠薪线索2702条,其中有效欠薪线索2536条,为1595名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690.22万元。
二是完善“工会+人社”“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以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统筹裁调、诉调,实现劳动争议全过程调解。联合人社、工商联三方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多元处理机制,推动23个镇街成立三方联调中心;联合法院设立2个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2024年以来,累计调解成功案件4990宗,为职工追回薪酬金额1.54亿元。
三是全面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方面,推动劳动法律监督组织扩面。目前,市镇两级工会均已成立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已建立4896个,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整体覆盖70%。另一方面,推动“一函两书”制度落地。深化“工会+检察”建设,与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建立职工劳动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加强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成员单位合作,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2024年以来,市镇两级工会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意见书77份,推动解决欠薪超500万元。
四是持续做好工会普法工作。市总工会办好“工会法学堂”“职工法学堂”,创新运用AI技术,制作AI普法课堂,为职工详解带薪年休假核心规定,帮助职工了解休假权益,并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等多途径传播,覆盖职工近3万人。举办中山市首届职工普法公益广告大赛,通过吸引社会参与,强化休息休假、劳动合同等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
五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劳务派遣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求职者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知晓度,积极引导劳务派遣机构规范经营、诚信经营。2025年上半年市人社局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关系类推文13篇,阅读量超6.8万人次,群众互动咨询踊跃。
下一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与多部门将继续深化“服务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培训模式,紧密围绕中山产业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工作,切实落实省厅“技能照亮前程 人才赋能产业”行动方案,加快“产业新工匠”培育。同时,持续通过日常巡查、双随机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制造业企业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优化制造业劳务用工服务体系”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