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卫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中山市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建议》(提案第134118号)收悉。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侨联、市残联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深入分析了我市总体就业形势、存在问题和不足,从“产就”联动扩岗、全域服务精准帮扶、技能强基精准破需、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对我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有积极作用,我们赞同支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持续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等重要部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近年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每年制定实施新春稳岗惠企政策措施、创新实施“妈妈岗”就业新模式、推动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积极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中山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关于“深化产业与就业协同,扩大高质量岗位供给”的建议
吸收采纳。
(一)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2024年,我市出台实施《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中府办〔2024〕1 号),从扩容提质稳定就业供需、拓岗引育促进青年就业、帮扶兜底筑牢民生保障、强基增效提升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16条举措,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部门聚焦就业岗位扩容提质、就业服务效能提升等重点领域配套出台《转发关于做好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有序衔接工作的通知》(中人社发〔2024〕7号)、《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行动方案》《支持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奋斗“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中人社发〔2024〕48号)等配套意见措施。2025年,市人社局转发省《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加强政策支持、培训赋能、服务助力,全力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防变量,加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二)搭建产教评生态链中山梯队。结合中山实际,市人社局重点面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新“十大舰队”重点产业链,开展市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认定,评选认定中山市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培育单位23家、后备链主单位12家,省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7家。通过实地走访省链主培育单位,建立“一对一”辅导群实时指导生态链企业推进学徒制培训、制定生态链评价方案、开发试题。2025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推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纳入省首批重点培育链主企业;指导2家省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备案学徒制培训70人次。通过产教融合助力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强化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同时,积极落实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政策。自2019年实施以来,我市共204家企业备案开展培训,涉及员工1.2万人次,85家企业完成培训评价后成功申领补贴,惠及3850人次、金额达2810万元,有效助力企业员工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
(三)优化“妈妈岗”新就业模式强化新业态支持。结合我市“妈妈岗”就业模式实践经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对“妈妈岗”政策实施优化,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印发了《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府函〔2023〕270号)(简称“妈妈岗”2.0政策),进一步规范岗位用工管理、优化扶持政策、拓展“妈妈岗”适用群体范围,备案岗位范围覆盖更多家庭育儿成员。同时,岗位类别也从传统的基层一线岗位,扩展至研发、管理等多层次岗位。市妇联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打造互联网家政妈妈岗、AI电商妈妈岗、绿美妈妈岗、手工坊等特色项目,满足宝妈多样化需求。截至目前,“妈妈岗”累计备案企业家数共571家,备案岗位24991个,累计实现就业5802人,发放360家次“妈妈岗”用人单位就业补贴1349.64万元,涉及吸纳5101人次需照顾12周岁以下儿童的劳动者。拓宽就业岗位信息发布渠道,畅通用人单位招聘用工和新业态从业人员求职就业的信息对接渠道,通过线下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便民服务途径,线上的“中山公共招聘服务平台—零工专区”等云招聘发布渠道,“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载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业态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强化就业指导服务,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助推新业态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就业。
二、关于“构建全域就业服务网络,提升精准帮扶能力”的建议
吸收采纳。
(一)加大“10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供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依托零工市场、就业驿站等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为各类重点就业群体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涵盖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岗位推荐、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权益咨询及便民休憩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同时,持续优化“码”上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市23个镇街人社分局、公共服务办公室及村(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站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部署“就业服务二维码”,实现岗位信息“一键查询”、政策补贴“线上申领”,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截至目前,2025年全市零工市场(服务点)、就业驿站共开展服务活动221场,服务人数5.6万人次。
(二)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渠道。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通过市场就业拓展、创业创新扶持、基层人才支撑、拓展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实名制精准就业服务等有力举措,发挥政府、高校、社会等各方力量,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加大就业岗位供给,大力促就业扶创业。广泛开展“职业(见习)体验营”、见习政策进校园等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参与见习。2025年计划全年募集见习岗位数不少于5000个,对接见习学员人数不少于800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就业意愿的,提供“1131”专项服务,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实行精准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根据求职需求,加大跟踪帮扶,提供个性化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设立见习基地487家,2025年已开发见习岗位2687个,招募见习学员159人,发放就业见习补贴223.55万元。
(三)强化重点群体兜底精准帮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招用劳务协作对口农村劳动力,引导企业热心社会公益、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稳岗就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我市共建立了6个“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市残联督促各镇街对“美丽工坊”项目进行宣传,对各镇街符合“美丽工坊”申报条件机构进行了全面摸查。目前摸查到中山市爱同在工作坊基本符合美丽工坊的建设要求,经过沟通,该项目正对照文件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市残联将持续推进建设,待条件成熟后及时推进项目落地。
(四)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引进。2025年,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中山市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府办〔2025〕1号),支持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培育一批高层次新能源领域创新科研团队。同时,大力支持新能源企业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加强新能源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市科技局出台实施《中山市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山市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项目管理办法》《中山市引进培育创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中山市科技创新领域特聘人才实施细则》等系列人才政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先后印发《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人才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与人才工作融合的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将人才引育情况与现有产业政策进一步融合。市人社局出台《中山市综合领域特聘人才评定实施细则》《中山市青年人才奖励金实施细则》《中山市落实青年后备人才待遇实施细则》《中山市人才房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办法》。市教体局明确在重点人才企业技能岗位工作的高级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子女新生入读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由企业所在镇街统筹安排入学。2025年,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中山市推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2025年工作方案》,为重点企业引进相关专业毕业生搭建校企对接平台。
三、关于“推进技能人才强基工程,破解供需错位难题”的建议
吸收采纳。一是实施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围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2025年上半年我市开展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2.01万人次,完成省任务指标的100.5%,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二是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坚持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大方向,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为目标,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人才提升等四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24年底,经省有关部门严格筛选,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44家企业被纳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名单;各职业院校结合学校发展特色与区域产业优势,成立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5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及9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及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平台载体、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等,为我市产业集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效地保障。三是完善技能评价与激励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对我市获评中山市十大工匠的高技能人才、获评中山市首席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实施人才子女入学优待;修订出台《中山市户口迁入暂行规定》,进一步放宽和优化人才入户政策,简化人才入户情形,取消人才入户参保要求和年龄限制,放宽学历和职称人才入户门槛要求,具备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的人员可申请落户中山。四是打造“跨省社保服务一张网”平台。成功与16个城市(自治州)实现社保服务的合作,联合构建业务“一网通办”、数据“一网共享”、风控“一网协查”、重大事项“一网互认”合作机制,惠及群众超34万人次。技能证书已实现全国互认。
四、关于“深化区域协同,打造湾区就业共同体”的建议
吸收采纳。一是推动深中人社服务一体化。我市人社系统目前有68个公共服务事项已纳入《中山市“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2024)》。今年将继续加大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梳理完善力度,拓展人社领域“湾区通办”服务事项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新增10个以上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深中通办”,持续用力化解“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推进“共享用工”模式。2020年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创新“共享用工”余缺调剂用工模式,全市先后帮助7家企业实现500余人次的共享用工调剂使用,被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大力鼓励中山企业与深圳企业建立“共享用工”合作机制,规范跨城用工协议签订,由人社部门提供劳动关系协调服务,确保借调流程合法合规,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配合省人社厅打造创新创业基地联盟。目前,中山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平台、翠亨新区澳中青年创新创业园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加入省港澳基地联盟。2024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2个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多次赴港出席由省港澳事务办、香港特区政府及青年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及青年发展局共同举办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系列活动,为港澳青年打造多维度的助创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780个,其中港澳项目147个;累计带动就业人数3564人,其中港澳人员123人;在孵港澳项目47个,带动港澳居民就业35人。此外,全市建成30家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69个,带动港澳人员就业293人。
《中山市落实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就业领域工作方案》已于2024年7月12日印发实施,并基本涵盖委员们提出的工作措施。下一步,市人社局与多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工作方案的各项任务,扎实推动中山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推动中山市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8月15日